粵語改編歌與香港文化︰沙漠文化

2025年07月14日 星期一

 

#學術瑰寶#

曾幾何時,香港常被貶稱為「文化沙漠」,意指在這座高度商業化的城市中,深具藝術價值的創意作品難以立足。然而,上世紀八十至九十年代盛行的粵語翻唱歌曲,卻主宰華語樂壇,至今仍是香港文化混雜性的重要象徵,證明富有創意且通俗易懂的文化能透過商業途徑蓬勃發展。問題在於:粵語翻唱歌曲的魅力何在?


要理解香港文化混雜性與粵語翻唱歌曲的關係,應聚焦於音樂、歌詞與表演之間的交互關係。著名作詞人林夕回顧其創作生涯時曾說:「歌詞是用來聽的!它將文字與音樂完美結合,猶如魚與水的交融。』」

筆者在先前文章中提到,粵語翻唱歌曲既是成功的商業模式,也是把嘻哈、說唱與粵劇數白欖等元素融入八九十年代的粵語流行歌曲的創新實驗。例如,《阿Lam日記》在拉丁流行樂原曲Conga中加入了具有自我反思性的說唱歌詞:「今日我就想同大家講下耶穌/你未必鍾意聽不過聽咗好過無」。另一首《影子舞》則改編自日語原曲Time(Shower ni Utarete),縮短其說唱部分,再以語碼轉換(code-switching)的說唱方式傳遞介於嚴肅關懷與幽默挑逗之間的情感:「Hi!你最近好嗎?身體好嗎?/Everything Alright?」

再舉一首為例,《假假地》屬於粵語翻唱歌的再翻唱作品,把原本充滿陽剛氣息的Born in the USA轉化為一首融合funk、說唱與rock元素來諷刺時弊:「我哋假/我哋假假哋/假假哋」。這些作品展現了粵語翻唱歌曲如何借鑑多元音樂形式,創造獨特風格。


「文化沙漠」的說法已逐漸淡化,但藝術與商業之間的矛盾仍是香港文化核心議題,值得深入探討。通過研究粵語翻唱歌曲中音樂、歌詞與表演的互動,或許可更細膩地揭示藝術與商業如何相輔相成,孕育出獨特的「沙漠文化」。

 

撰文︰卓嘉智博士
香港都會大學人文、語言與翻譯學系高級講師

#卓嘉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