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 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I)逐漸成為教育界熱議的焦點,其技術涵蓋圖像、文字、語音與影片等多模態生成能力,為課堂帶來前所未有的創新機會。基督教中國佈道會聖道迦南書院於近日舉辦中一、二及四級「生成式AI體驗」的全校學習工作坊。透過創新教學設計與實作導向的體驗,學生得以深入理解AI工具於創意表達與自主學習方面的實際應用。
工作坊的首個環節聚焦於生成式圖像創作。學生所接觸的工具為廣受教育界關注的AI圖像生成平台——Ideogram。在導師的引導下,學生學習「提示詞」(prompt)的基本架構與語意策略,掌握如何以簡明的語言描繪動作、場景、氛圍與視覺風格。
為強化學習任務的情境感與相關性,活動針對不同年級設計主題︰中一為「運動會」、中二為「旅行日」、中四則聚焦於「聖誕聯歡會」。學生須根據主題構思敍述性語句, 並輸入 Ideogram進行圖像生成。舉例而言,一位學生撰寫:「一場在古羅馬競技場舉行的校園運動會,學生參與接力賽與跳遠比賽,背景為歡呼的觀眾與懸掛的旗幟。」AI 隨即以此語言指令生成一幅兼具歷史感與青春氣息的視覺作品。
然而,生成並非終點。學生更進一步觀察不同語句結構對圖像結果的影響,學習如何調整詞彙、句式與描述範疇,以優化輸入語言,提升AI理解與回應的精確度。這種對語言的細緻操控,促進學生思辨能力與表達策略的提升,也讓他們深刻體會語言作為創造工具的潛能。
完成圖像生成後,學生轉向Canva AI平台,進行圖像設計與視覺表達的延伸實踐。他們將由Ideogram所產出的圖像滙入Canva,並運用平台提供的AI智能建議功能進行版面設計、色彩搭配與字體選擇,設計主題海報或明信片。導師亦同步介紹Canva中內建的AI工具,包括文字生成、構圖建議與排版自動化功能,讓學生掌握如何在創意與效率之間取得平衡。透過這種圖像與文字的交互設計,學生學會在數碼媒介中有效傳達訊息,發展出面向廿一世紀的視覺素養與多模態溝通能力。
除創意應用外,工作坊亦引入AI學習平台Revisely,協助學生探索個人化學習的可能。學生可上載筆記、教材或簡報,系統會自動分析文本內容,生成重點摘要、練習題( 包括選擇題、是非題及開放式問題),以及可供複習的閃卡套件,協助學生系統性掌握知識內容。
AI在此不再扮演「答案的提供者」,而是轉化為「學習歷程的激發者」。學生透過操作與反思,學會如何篩選關鍵資訊、設定學習目標並選擇合適的學習策略,實現真正的自主學習。這樣的學習方式正回應Vygotsky所提出的「最近發展區」( 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ZPD),讓AI成為學生從現有能力邁向潛在能力的橋樑。更重要的是,學生逐漸意識到AI並非學習的替代品,而是促進理解、強化記憶與提升策略思考的智能助理。
活動結束後的學生回饋反映極高的參與度與學習動機。許多學生首次體驗AI工具在創作與學習上的功能,對科技與創造之間的關係產生新的理解。他們不再把科技視為冷冰冰的程式, 而是能與之互動、共同創作的夥伴。對教師而言,這次工作坊亦是一個實踐創新教學法的平台,展示如何把科技有機地融入語文、藝術與學科教學之中,並藉此架構出跨學科、多感官的學習環境。
當語言生成圖像,學習也開始生成意義。學生在與AI的互動中,學習如何思考、如何表達、如何創造。他們不再只是知識的接受者,而是知識的共同建構者。未來教育的關鍵,不在於學生是否懂得操作AI工具,而在於他們是否具備理解世界、判斷資訊與創造價值的能力。而這正是本次工作坊所啟發的核心精神:讓學生在科技洪流中不迷失,而是成為能駕馭創意與意義的學習者。
引入AI寫作評改工具 促進語文學習
隨着人工智能的發展,聖道迦南書院率先於高中的中英文科引入人工智能寫作評改工具,突破傳統寫作教學模式。僅需十多分鐘,即可為每位學生生成詳盡的寫作回饋報告,鼓勵學生檢視、修訂自己的作品,開創語文學習新體驗。
AI寫作評改工具最大亮點在於它能夠根據學生的寫作水平,提供精準的回饋報告與針對性的提問,引導學生反思自己寫作的不足,並通過大數據分析生成不同程度範文供參考、模仿,助學生循序漸進提升寫作能力。學生不再是被動地等待教師的批改,然後改正,而是需要更主動地閱讀AI提供的回饋,學會反思、歸納及整理建議,並在此過程中逐步建立個人寫作風格。這同時讓教師能更專注於課堂教學及個別指導,師生共同探討評改報告,啟發學生思考,修訂文章。這不但能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而且能賦予學生自主學習的機會,提升終身學習的能力。未來,聖道迦南書院將持續探索科技與教育的融合,與時並進,提升教學效能。
撰文︰李婷欣老師
EduAIR STEM Education Officer
曾任中學科學教育學習領域統籌、生物科及綜合科學科科主任
如欲了解更多AI輔助教學的策略,請瀏覽EduAIR網站:https://eduairh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