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天前,跟同事閒聊了幾句,就是對於今年在教學使用人工智能(AI),問問他們有什麼心得。說真的,這幾年嘗試在教學上使用不同的工具,但我們得出來的答案都是︰我們在使用的過程中都流於表面,有時亦不知從哪兒開始,我不禁從幾方面想究竟是什麼使我們如此難以使用AI。
第一、我們的課程未必需要使用AI。這個不難明白,因為普遍教師如果教語文相關科目,他們很少使用AI,因為我們可以想像,如果使用AI教學生寫一首詩歌,使用AI的界線又變得很模糊,究竟我們要教學生如何看待創作,就算原始概念是由學生用幾個概念先放進AI,但最後大部分由AI所產生,那這究竟還是不是創作呢?平日我們學習語法,也不能盡信AI,在很多情況下,每個人應用獨有的語法和語境,是AI不能做出來的,而且功課往往因為是教師出題,關鍵字也是差不多,學生如何用才不會被認為亂用,這個界線亦相當難以拿捏。
第二、應用AI的科目我們可以想像到的是一些應用科目,例如一些我們拍攝用到的分鏡圖(storyboard),以往我們鼓勵學生用一些草圖,把意念先畫出來,方便拍攝。只要利用概念/提示(prompts),現在很美麗的場景也可以製作(generate)出來。此外,一些繪圖及製作曲目,都可以由AI先做前期功夫,後期的交給學生處理。在科學領域上,可以使用AI處理一些複雜的計算,又或在運動科學上,利用AI檢查發力的位置是否正確等。所以,在應用上,我們可以看到有使用的情況,但始終仍未能真正普及。
使用AI的界線,不只對學生來說是一種「困擾」,對教師亦然。用在教學上,有很多環節仍未有指引,導致學生誤以為用AI製作一篇文章可以是一字不寫,只給概念便可,這是對學習的傷害,無形跌入陷阱。
要從哪裏開始教學生使用AI,教師要先有概念,看來不少教師在這個暑假要開始想想這問題了。
撰文︰陳頴琳博士
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保良局何鴻燊社區書院課程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