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的博士論文是關於「媒體創意」,創意研究大師契克森米哈伊教授(Mihaly Csikszentmihalyi) 講述社會、人類及專業如何在彼此間流動,令創意產生。
關於媒體創意,有很多人會問:這個概念能不能量度?我的答案總是:可以說能夠,也在某些情況下不能夠。例如,我們可以有一個設計,量度某人製造出來的內容或設計是否具創意,如可從新穎(novelty)、原創性(originality)、實用性(utility),以及美學(aesthetics)量度,我們稱之為標準(benchmarking)以量化創意。
不過,在很多情況下,媒體或傳統新聞的創意就不能完全被量化,因為就算我們能真的根據benchmarking作出計算,媒體最重視的情境(context)可能要被抽出,影響了最終結果。
說到這兒,我打一個比喻:近來有電視台進行舊事追查報道,引起全城熱話。如果以原創性來說,它可獲一個很高的分數,剪接的效果可以稱之為美學,實用性包括它對社會的幫助或帶動觀眾對事物的理解,這也是十分重要。如將其量化,分數都接近滿分。不過,媒體創意在其表達,如何表達,以及在怎樣的一個時代背景去處理及審視,這些都是相當主觀的。
我認為媒體創意當中的主觀性(subjectivity)是最可愛的地方,夾硬把它量化,就如把新鮮的食物晾乾,可能會喪失其味道了。
撰文︰陳頴琳博士
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保良局何鴻燊社區書院課程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