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空經濟」這一新興概念,雖然乍聽之下似乎遙不可及,但它實際上已悄然改變我們的未來生活模式。無人機是低空經濟的核心技術,並非傳統意義上的飛行器,而是一種屬於物聯網領域的機械人。其內部由感應器、通信模組及控制系統構成,通過連接互聯網,成為物聯網生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無人機的本質是一部飛行的計算機,它不僅負責執行飛行任務,還能進行數據處理、導航計算,甚至實現多機協同操作。這些特性使無人機在低空經濟中發揮巨大的潛力。
然而,無人機的技術並非單一學科的產物,而是一項跨學科技術的結晶。它結合了機械人工學、信息安全、訊息系統、機械與電機工程,以及人工智能等多個領域的技術成果。無人機的飛控算法、導航系統及通信制式是人工智能與訊息系統的應用;其硬件結構如螺旋槳、電池及感應器則是機械與電機工程的結合。此外,信息安全技術的應用則確保了無人機在數據傳輸過程中免受黑客攻擊。可以說,無人機是現代科技跨學科合作的典範。
例如,無人機燈光表演便是這些技術融合的最佳展示。成百上千架無人機在夜空中排列出各種圖案,甚至是動態動畫。這些燈光表演的背後,是一個極其複雜的技術體系,從精密的編程與演算法,到多機協同的實時通信,無一不體現出跨學科技術的力量。然而,這些技術的應用也帶來了新的挑戰,例如如何確保多機協同的安全性,以及如何應對外部環境的干擾。
2024年10月1日,原定於香港舉行的無人機燈光表演,因受到太陽電磁暴的影響,最終被迫取消。太陽電磁暴是一種來自太陽的高能量粒子爆發,會對地球的磁場及電子設備造成干擾。當時,無人機的導航系統及通信鏈路受到了嚴重影響,無法保證表演的安全性。此事提醒我們,在低空經濟中,太空氣象對無人機飛行的影響不容忽視。
因此,無人機的發展需要更多的跨學科合作,從太空氣象的風險評估,到訊息安全的技術保障,再到機械與電機工程的硬件改進,這些都需要來自不同領域的專家共同努力並且構成一個安全可靠性的評估指數,這個指數我正在研究及製作。低空經濟的未來充滿機遇,但同時也需要我們對技術挑戰保持清醒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