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按:在過去一年,我專注於撰寫有關流行歌曲歌詞的文章。這次,我希望分享我的教學興趣——文學理論。期待讀者會喜歡這個主題,並從中發現文學理論與文學賞析之間的連結。)
剛進入大學主修文學時,我對文學理論相當抗拒。一方面覺得它晦澀難懂,另一方面也質疑它是否與文學賞析有任何直接關聯。然而,很快我便意識到,這種抗拒其實源自我對文學理論的誤解。
文學理論(literary theory)的目的,是幫助我們更深入地思考和理解文學。它與文學批評(literary criticism)之間究竟有何不同呢?
文學批評家(literary critics)在分析小說或電影時,往往能把複雜難解的內容轉化為清晰的見解。他們依據特定的標準,評估作品的優劣、技巧與價值。例如,批評家可能會讚賞小說中人物的生動描寫,或指出電影節奏過於緩慢,這些判斷往往建基於一套明確的評價準則。
相較之下,文學理論家(literary theorists)更進一步。他們不只關注作品本身的評價,還會質疑批評所依據的標準。當批評家說「這部小說寫得很好」,理論家則會追問:「所謂寫得好,意味着什麼?」他們亦探討更根本的問題,例如:「什麼是文學?」
批評家與理論家並非各自為政,而是彼此互補。批評家往往仰賴理論框架來導引其詮釋,而理論家也需要批評實例來驗證和發展其觀點。身為文學系學生,我們經常同時扮演這兩種角色:一方面具體分析文本,另一方面反思分析背後所依循的假設與價值。這種雙重視角,正是文學研究的魅力與核心所在。
撰文︰卓嘉智博士
香港都會大學人文、語言與翻譯學系高級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