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時代︰你會讓孩子叫機器人為「老師」嗎?

2025年10月14日 星期二

 

#數字教育談#

通用人工智能(AGI)的概念引發了無數人對未來的憧憬,AGI指的是能夠在多個領域達到或超越人類智慧的AI系統。專家認為AGI應有學習、適應和創作等人類的能力,許多科技愛好者及科學家預測,AGI的出現將徹底改變世界格局,他們覺得未來是「得AGI者得天下」,擁有它就能控制世界。如果是真,反映了AGI的戰略重要性,也帶出了它可能帶來的深遠影響。同時也可以解釋了為何大國之間對AI發展如此重視。

在AGI的發展預期中,我們必須面對一個核心問題:AI是否會取代人類?筆者認為儘管未來AGI可能會帶來革命性變革,但人類獨特的人性元素,如情感互動、倫理考量等,AI是無法取代的。

AI的應用愈來愈廣

美國的馬斯克是特斯拉、OPEN AI和SpaceX的創辦人之一,他一向對AI發展持有警惕卻樂觀的態度。他預測,最快明年(2026年)就會出現超越人類智能的AI。它的出現將重塑全球經濟結構,從第一產業的農業和製造,到第二產業的工業生產,再到第三產業的服務業,都將面臨巨大衝擊。想像一下,AI能自動化地進行耕作、工廠生產,甚至提供個性化醫療和教育服務。

這意味着許多傳統工作崗位將被取代,工人可能面臨失業。不過,正如歷史上每一次技術革命,AI的出現也將創造新崗位。例如,AI系統的設計、維護和倫理監管,將催生全新的職業,如AI倫理專家或人機互動設計師。這些新機會不只需要技術技能,還強調人類的創造力和適應性,讓我們從重複勞動中解放,轉向更高價值的創新工作。

Open AI執行長奧特曼在最近與矽谷風險投資家維諾德.科斯拉的對談中,進一步描繪了AGI的樂觀未來。他預測未來數十億人將能免費使用AGI,這得益於AI技術的快速普及和成本降低。AGI帶來的技術進步將推動全球經濟進入極度通縮階段,意味着商品和服務的價格大幅下降,讓基本生活需求,例如食物、住房和醫療,都變得人人負擔得起。筆者也有同感,試想想機器人可以不停工作24小時而不用休息,也不會向公司索取福利或工資,商品生產及服務提供會極具規模效益,可能解決許多稀缺問題。這聽起來像是一個烏托邦,貧富差距縮小,資源分配更公平,人類能專注於追求更高層次的滿足,如藝術、科學和人際關係。

奧特曼的視野強調AI不只是工具,更是社會轉型的催化劑。它能解決全球性問題,如氣候變遷和資源短缺,讓人類社會邁向更繁榮的時代。然而,要思考的是,如果我們過度依賴AI,是否會喪失人類的自主性?

從比爾.蓋茲的AI教師預言談起

筆者認為,儘管AI的潛力無限,但它無法完全取代人類,尤其在需要深度人際互動的領域。以教育為例,比爾蓋茨預測,十年內教師將被AI取代。這一觀點基於AI在知識傳授上的優勢,如最新ChatGPT 5的學習模型能即時解答問題、提供個性化學習路徑,引導學生學習而非單純給與他們答案。然而,蓋茨忽略了人性的本質,例如學生不時會產生惰性及偏差行為,需要教師督促;又例如,學生在失落的時候需要人安慰及支持鼓勵,再拾回動力,踏上新路,冷冰冰的機器是做不到,教育本質應是「以生命影響生命」,這裏的生命應是人類的生命。教師不只傳授知識,還會透過眼神交流、情感支持和個人故事激勵學生,機器人不能取代。

教師無法被取代

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是AI難以模擬的,因為它涉及共情、信任和靈感。想像一個孩子在面對挫折時,從AI得到的鼓勵僅是程式化的回應,而從教師那裏獲得的擁抱或鼓勵眼神,卻能點燃內心火花。這種差異源於人類的生物學特徵,我們天生在意對方的真實性。奧特曼在對談中也承認這點,他打趣地說,即使AI的建議與偉大的科學家相同,也比不上後者親口說出的鼓勵更有動力。這反映了人類的進化本能,是社會性動物,依賴面對面的互動來建立關係和動機。

在未來,如果AI化身為機器人,成為課堂上的教師,你願意讓你的孩子稱它為「老師」嗎?你能否接受它從小對孩子進行獎勵與懲罰?儘管AI作為教師的輔助工具,或許能提升學習效率,但我們仍須深入思考:學校作為社會的縮影,未來究竟是人類掌控AI,還是任由AI主導人類的發展?

 

撰文︰何劍輝
現任教育評議會執委、灼見文名教評心事教育專欄召集人,香港新界廠商聯合會青年服務及教育榮譽顧問、如一青年基金會青年服務及教育榮譽顧問、教育評議會人工智能(AI)中小學證書課程講師、生成式AI中小學教育應用講座講師2024、香港城市大學教學發展研究基金(TDG)專項科技顧問等

#何劍輝# #數字教育# #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