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牙利作家克拉斯諾霍爾卡伊(László Krasznahorkai)榮獲2025年諾貝爾文學獎,瑞典學院盛讚其「引人入勝且具遠見的創作,在末世恐懼中重申藝術的力量」。中文媒體亦指出,他對中國古典文學情有獨鍾,尤其是李白的詩歌與《道德經》。
克拉斯諾霍爾卡伊最知名的作品《抵抗的憂鬱》(The Melancholy of Resistance)描寫一個匈牙利小鎮迎來一場略帶陰險的巡迴馬戲團,故事背景設定於社會與道德衰落的時期,許多角色將其視為末世徵兆。
在摘得諾貝爾桂冠前,克拉斯諾霍爾卡伊已榮獲多項國際大獎,包括2015年國際布克獎 (International Booker Prize)。然而,筆者與一位匈牙利學者錄製關於諾貝爾文學獎的播客時,該學者未曾提及克拉斯諾霍爾卡伊,顯示其在國際上的聲譽或許超越祖國。
事實上,躋身「世界文學」之列的作家,如諾貝爾獎得主,未必在故鄉廣受讚譽。例如,2000年高行健獲得諾貝爾獎時,中文讀者大多對他一無所知,但他早已在法國及歐洲以作家與畫家身份聞名。此現象表明,諾貝爾文學獎並非「文學奧運」。關於諾貝爾文學獎的意義與作用,讀者可參閱筆者即將出版的新書。
撰文︰卓嘉智博士
香港都會大學人文、語言與翻譯學系高級講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