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特區政府宣布成立「AI效能促進組」,旨在推動各部門應用人工智能,提升公共服務質素與效率,此舉方向正確,值得肯定。
然而,要真正發揮AI的最大潛力,必須正視其背後的基礎性挑戰。若只停留在口號或表面應用,而不從根本進行變革,再強大的「促進組」也難以發揮實效。
筆者在此提出以下幾點建議,希望政府和業界共同從戰略和實踐層面深化AI的部署。
1. 數據基建先行:無紙化與數據追溯是AI發展的基石
AI的效能取決於數據的品質,而非僅僅是大語言模型等應用工具。正如樓宇必須有堅固的地基,AI的「地基」正是經過結構化、標準化和清理的數據。
令人擔憂的是,若現時政府內部批核文件仍須依賴紙本傳遞,不僅浪費大量時間和資源,更造成難以追溯的數據斷層。試問,文件來來回回的過程中如何保障數據的完整性和保密性?如何有效追溯決策過程的源頭?
因此,「AI效能促進組」必須有力推動各部門接近「無紙化」運作,並建立一套嚴格的數據標籤與整理標準。醫院管理局做了很好的案例,只有當數據能夠自動化、有系統地被記錄和處理,AI才能從海量的政府文件中萃取有價值的資訊,真正提升行政效率。
2. 數據加密:保障資產,啟動數據經濟的關鍵
數據就是資產,加密是保護資產的基礎措施。為了為未來推動數據交易、數據經濟做準備,「AI效能促進組」必須制定清晰的政策,提高市民、中小企,以至政府內部同事對數據加密的重視。
• 政府內部:建立強制性的數據加密規範,特別針對涉及市民個人資料和敏感信息的系統。同時,加強公務員的相關培訓,確保他們理解數據安全的重要性,並嚴格遵循加密流程。
• 中小企業:為資源有限的中小企提供簡便易行的加密工具和培訓,鼓勵他們保護商業數據,提升營商環境的安全性。這不僅能增強企業自身的抗風險能力,也有助建立一個更健康的數據生態。
• 市民:透過公眾教育活動,提升市民對個人數據安全的意識,鼓勵他們使用加密工具保護自己的數位足跡。
當數據得到妥善加密和保護,其作為資產的價值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釋放。這將為未來建立一個安全、可信的數據交易市場奠定堅實基礎,讓數據能夠在保障隱私的前提下,安全有序地流動,從而啟動蓬勃的數據經濟。
3. 培育未來人才:從學校數據化記錄開始
要為社會未來做準備,培育人才的工作必須從教育階段開始。政府可以支持各學校建立一個系統性的數字記錄平台,不僅記錄學生的校內成績,還應涵蓋其校外學習、義工服務、技能證書等多元化成果。透過推動可追溯的區塊鏈數位證書與學習記錄,學生能建立一個完整的個人學習歷程檔案。
這套數據系統將使當局能更宏觀地分析未來的人才發展趨勢,為教育政策的制定提供堅實的依據。
4. 以民為本:運用AI精準捕捉民情
政府施政若能貼近民意,方可事半功倍。AI的強大之處在於能夠在各個「數字接觸點」(digital touch point)——例如社交媒體、官方網站留言、市民查詢等——高效地分析海量數據,從而洞悉市民的所思、所想、所關心。
透過AI進行實時的民情分析,政府可以更精準地掌握社會脈絡。在此基礎上,AI更可生成「千人千面」的政策宣傳內容,以不同語氣、內容格式和切入點向不同階層的市民溝通,有效提升政策宣導的廣度和深度,增強市民的參與感和獲得感。
5. 服務數字化:善用身份基建,提升行政效率
要徹底革新公共服務,必須全面推動數字化。善用已建立的「智方便」個人電子身份、將推出的「數碼企業身份」,以及國際標準「企業法人識別編碼」(LEI),結合內地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可以實現所有公共服務申請及招標流程的全面數字化。
這不僅能大幅簡化各項公共服務的申請程序,更可把盡職調查(due diligence)流程數字化,提升審批效率和透明度。
透過自動化的數據比對和驗證,可有效減少人手審核的出錯風險,從而讓公務員能專注於更具價值的政策決策工作。
6. 迎接教育變革:全面推動教師AI培訓
AI對教育帶來的影響是顛覆性的。為了裝備下一代,我們必須先裝備教師。政府應全面推動教師在職培訓計劃,讓所有教育工作者都能掌握AI在教學流程中的應用與潛力。
從利用AI輔助備課、評估作業,到設計更具個性化的學習活動,教師們需要熟悉這些新工具,才能應對未來學與教模式的變革。
這項投資不僅是為了提升教學效率,更是為了確保香港的教育體系能夠培養出具備未來競爭力的人才。
7. 發展AI基建:算力與數據並重,善用河套優勢
AI的發展對算力和數據儲存有極高要求,因此做好新基建的規劃至關重要。政府應妥善規劃算力布局,特別是善用河套地區的地理和政策優勢。河套是連接香港與深圳的戰略位置,是建立大型數據中心和算力中心的理想地點。
政府應想方設法解決電費過高的問題,例如研究特許算力中心直接從內地購買更具成本效益的電力,以降低營運成本,吸引更多科技巨頭和初創企業落戶,共同打造一個強大的AI生態圈。
8. 應對新時代挑戰:建立統一的機械人監管制度
機械人是人工智能的重要載體,隨着機械人技術的發展,各種應用將層出不窮。然而,現有的監管框架顯然未能涵蓋未來的挑戰。
我們不能再以「像什麼就歸誰管」的模式來管理機械人。例如,無人機由民航處管理,車輛由運輸署管理,那人型機械人由誰管?這將是一個嚴峻的監管盲區。因此,有必要建立一個統一的機械人登記制度。
政府可考慮擴大機電工程署的職能,或成立一個全新的部門,專門處理機械人技術的登記、安全和倫理問題,確保社會在擁抱科技創新的同時,能夠有效管理其帶來的風險。
香港成立「AI效能促進組」是一個良好的開端,但要真正發揮其作用,就必須採取具體的、跨部門的行動,從數據基建、數據加密、人才培養、民意洞察、服務數字化、算力布局到新興技術監管等多個層面進行系統性改革。只有這樣,香港才能在AI時代中把握機遇,提升競爭力,為市民提供更優質、更智慧的公共服務。
#楊文銳# #智慧城市聯盟# #智慧城市學院# #智慧城市# #施政報告# #人工智能# #數字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