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bat1]入江湖

2023年12月06日 星期三

 

#學術瑰寶#

最近,一個電視節目的專題單元名為「我筆入江湖」,講述武俠小說在香港的承傳。受訪者不僅是資深的武俠小說愛好者,其中幾位更有志於武俠小說創作。「我筆入江湖」這個標題寫得很不錯,借助「筆[bat1]」和「不[bat1]」在粵語同音,構成「我筆入江湖」和「我不入江湖」兩層意思,互相對比映襯:一方面指作家、讀者躊躇於江湖之外,慨嘆武俠的式微,感慨「金庸之後,再無江湖」;另一方面對節目中的受訪者秉筆無懼、勇闖江湖的精神,表達敬佩之情。

「我筆入江湖」這種藉着讀音相類的字詞,構成雙重語義的修辭格,稱為諧音雙關。這是常見的雙關類型,廣為廣告標語、影視作品採用。除此以外,語義雙關也是雙關中常見的類型,藉由多義詞、同形詞構成歧義句,例如飲品廣告「把樂帶回家」的「樂」既取「可樂」的「樂」,又包含歡樂之意,同時切合國人愛討吉利的文化心理,達到良好的宣傳效果。

不過,雙關很容易跟仿詞混淆;兩者同樣在遣詞用字上下功夫,運用一字多音或一詞多義,生發出語言的妙趣。常見的仿詞類型有諧音仿詞、相類仿詞和反義仿詞等,而諧音、比照和反義分別是構成仿詞的方法。

諧音仿詞仿擬現成的字詞,用多音字或近音字,換上詞語中個別的語言成分,如把「向前看」寫作「向錢看」,便是借着「前[cin4]」、「錢[cin2]」諧音,由勸說他人放開過去,勇敢前行,反轉為諷刺他人功利市儈。相類仿詞則用類義詞替換現成字詞中的某個詞或語素,如把「對牛彈琴」改為「對貓彈琴」;而反義仿詞的特點在於被換上的字詞跟原來版本構成反義,如把「陰謀」寫成「陽謀」。

根據濮侃的《辭格比較》,雙關和仿詞的分別在於:前者用現成的字詞,賦予語句多重意思,而仿詞則相當於粵語的「食字」,比照現成的字詞,造出新詞,但語義要單純得多,所組成的句子一般只能讀出一層意思。按照這個說法,拙文〈「尺」的疑惑〉用的是諧音仿詞,比照1975年日劇《赤的疑惑(赤い疑惑)》與已故香港巨星梅艷芳女士在1983年發行的同名歌曲,用同音字「尺[cek3]」替代原來的「赤[cek3]」,造出新詞,而且意思比較單純,純粹對「尺」在古今詞義演變中所代表的長度,提出疑問。

然而,雙關和仿詞的結合構成了雙關仿詞——這種修辭格以新造的字詞,表達多重意思。留意雙關仿詞需要另造新詞,不比雙關用現成的字詞翻出新意,所以歸屬於仿詞之下,而不從屬於雙關。近來,雙關仿詞用得不錯的有佛誕活動「我佛慈bass」,借「bass」頂替近音的「悲[bei1]」,造出中英夾雜的新詞,開宗明義表示活動為電子音樂會,同時闡揚我佛慈悲。整個標題薈萃中西,很有香港的味道!

最後需要「利申」一下,以上所用的例子主要從生活中信手拈來,並無代任何機構宣傳的意思,只不過借一下現成材料說說中文知識源於生活,也藏於日常生活中,只要我們細心發掘,不難從生活各處感受到中文之美。

 

撰文︰張桂琼
北京語言大學博士研究生

#張桂琼# #雙關# #仿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