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語改編歌與香港文化(三)

2025年02月17日 星期一

 

#學術瑰寶#

上期提到,粵語翻唱歌曲是香港文化混雜性的典型例子。那麼,究竟什麼是「文化混雜性」呢?印度裔英國學者Homi Bhabha將之定義為兩種不同文化之間的相互模仿,進而創造出一種「幾乎相同但不完全相同」(almost the same but not quite)的新文化形式。然而,隨着時間推移,當這種「新」文化逐漸演變為具有歷史背景的「舊」文化時,這個定義似乎不再完全適用。

其實,我認為文化混雜性更像是一種閱讀文化的方法,旨在從新的視角重新審視和理解這些文化混雜元素。以粵語翻唱歌曲為例,聚焦其文化混雜性,可以深入探討歌曲中音樂、歌詞與表演的互動關係。

事實上,關於粵語流行歌曲歌詞的討論往往停留在表面,這可能源於現有論述中「詞」與「聲」的二元對立觀念。某些看法認為,歌詞能夠直接傳達敍事和意義,音樂則僅是對語言表達的模仿。因此,粵語流行音樂的聽眾往往更專注於歌詞,而忽略音樂本身。

然而,黃沾曾指出:「寫詞不是難事。要成為好詞人,只須對音樂與文字結合有感覺,掌握了文字的表達技巧,多作嘗試,就會成功。」美國學者Adam Bradley進一步指出,欣賞歌詞需要對「詩意」有更廣泛的理解,並認識到歌詞如何透過聲音和語言的煉金術(alchemy)來實現其複雜性。瑞典文學院在評論Bob Dylan榮獲2016年諾貝爾文學獎時,曾提到「為耳朵寫詩」(poetry for the ears),強調歌詞的價值不僅在於其文字內容,更在於它與音樂的結合方式。

值得注意的是,關於流行歌曲中音樂、歌詞與表演的互動關係,討論大多集中於英語流行歌曲。英語歌詞往往依賴音樂和歌手演繹技巧來表達情感,並且常使用陳詞濫調。相對而言,粵語流行歌曲的歌詞融入了中國詩歌和粵劇的傳統,強調語言中道德價值的傳遞。儘管如此,只要聽眾仔細留意粵語流行歌曲中音樂、歌詞與表演的結合,便能發現不少意想不到的細節,例如在林子祥的《阿Lam日記》(1986)中對嘻哈(hip hop)元素和風格的創新融合。至於嘻哈音樂與粵語流行歌之間的關聯,下期詳談。

 

撰文︰卓嘉智博士
香港都會大學人文、語言與翻譯學系高級講師

#卓嘉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