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批評「新」在何處?

2025年09月08日 星期一

 

#學術瑰寶#

上期(何謂「文學理論」?)提到,文學研究一方面注重對文本的細緻分析,另一方面則反思分析所依循的假設與價值。其中,「新批評」(New Criticism) 便是當代文學研究的重要基礎之一。不過,究竟新批評「新」在何處呢?

傳統上,讀者往往視作者為文學作品意義的最終權威,並把經典作家的地位神化為「天才」。因此,他們傾向透過書信、日記、散文、自傳、傳記乃至歷史資料,加深對作者創作動機,以及作品的理解。

然而,新批評認為此類方法並不可靠,並將之稱為「意圖謬誤」(intentional fallacy)。其理由在於,作者的創作動機往往流動不定、難以捉摸,讀者永遠無法完全確切地掌握。

與此相對,新批評強調對文本本身的專注,主張作品的一切意義與價值,均已充分體現在文本之中。只要作品在藝術技巧、美感層次與語言運用上達致和諧統一,便能為讀者營造獨特的文學體驗。

此外,新批評亦提醒研究者警惕讀者的主觀情感與偏見,即所謂「情感謬誤」(affective fallacy)。例如,若讀者僅因厭惡某個角色便斷定其「邪惡」,這種評價顯然是把個人情感投射到文本之上,而非有效的批評方式。

需要指出的是,新批評並非僵化地排斥一切文本以外的因素,而是關注文學作品如何把這些非文學元素如作者背景、社會文化歷史等,轉化為美學經驗,進而成為文學體驗的一部分。總括而言,新批評之「新」,正在於它突破了把文學意義歸於作者或讀者的傳統思維,將批評的重心確立於文本本身之中。

 

撰文︰卓嘉智博士
香港都會大學人文、語言與翻譯學系高級講師

#卓嘉智# #文學理論#